別相信30歲以上的人。在反文化的1960年代裡,這是一句震天價響的口號。但是在現代,尋求投資建議的人,對每一位不到50歲人,都應懷有戒心。

一份名為「多少歲才解道理?」的研究報告顯示,在金融理財方面,中年人犯下的錯誤,比那些較年青及較年長者,要來得少。這份研究甚至將處理與理財有關的決策,最佳年齡點定為53歲。

在這份由布魯金斯機構於2009年發布的研究報告中,研究人員專注於不同年齡層處理金融交易的能力,包括信用卡舊卡換新卡交易,住宅貸款,汽車貸款,及抵押貸款。研究發現,53.3歲--說得更為精確--是金融錯誤平均犯得最少的年齡。

哈佛大學教授David Laibson指出,根據這份研究報告發現的證據顯示,43歲至63歲之間為道理認知的最佳期間

這份報告還呼應了針對「認知能力」進行的科學研究結果,該結果認為中年屬於黃金年齡,不僅是在金融判斷上,還包括社會歷練。在年過半百時,個人能力也達到了頂峰。

的確,分析,處理及汲取新資訊的能力--即科學學家所稱流動智力(fluid intelligence)--於約20歲時達到頂峰。但是另一種智慧--結晶智力(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),亦即經驗與知識--係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。就在約50歲初頭,這兩種不同的曲線形成交叉。

看看1990年代末期,那些宣稱「這次情況有所不同。」的20餘歲的短線交易員與共同基金經理人。同時,當時年近七旬的著名價值股票投資人巴菲特,因為不採信喧騰一時的科技泡沫,而被視為跟不上潮流,渺無希望。現在,那些網路股票基金經理人身在何處?他們的熱門基金又去了何方?顯然,非與巴菲特同一陣營。

所以,投資人下次要與金融顧問或經紀商討論時,先問的可能不是投資績效,而是「你今年貴庚?」

69歲的金融顧問兼德州科技大學兼職教授Harold Evensky說:「年齡越長,就越精明。我認為我的能力較10或20年前好得多。這主要來自經驗,也因為經常閱讀金融雜誌,與他人討論 ,及教授研究所課程。」

「我才不想找一位25歲或30歲的財務顧問,」57歲的史丹福大學教授Laura Carstensen說。「這個年齡層缺少經驗。」

像Evensky這類教授到了60幾與70幾歲時,一切表現搶眼,並不足為奇。

72歲的GMO LLC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Jeremy Grantham在談到投資人今年面臨的投資環境時說:「這不是年青人的市場,」

Grantham說,1973至74年的空頭市場--當時道瓊工業指數幾乎腰斬--是一次痛苦但強而有力的教訓,因而他能事先認出2007至09年的跌勢,且今年再度預測成功。

哈佛大學教授Laibson補充道:「年齡帶給我們因果思考的能力,還帶給我們尋找正確類比的能力,觀察那些在過去可行,那些不可行。在金融市場有數十年經驗的人,最可能找到正確答案。」

FROM:鉅亨網http://news.cnyes.com/content/20111006/KDZQJFO9Q9PEZ.shtml

期貨 女王 李思儀 期貨/選擇權http://dolag.pixnet.net/blog

點此搜尋期貨>>李思儀 http://dolag13.pixnet.net/blog/post/3186984

arrow
arrow

    康和期貨女王思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