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貨~李思儀((索羅斯:解決歐債危機 德國退出歐元區就成了!))期貨當沖 選擇權手續費
▲歐盟高峰會結果,投資人不埋單,德國總理梅克爾得要更傷腦筋推新「藥方」。
2007年以來歐洲一直身處金融危機。雷曼兄弟破產危及金融機構信貸,進而彰顯了歐元不為人知的問題。因為將印鈔權交給歐洲央行(ECB),歐盟成員國像背負巨額外幣債的第三世界國家一樣,承擔著債務違約的風險。大量持有弱國政府債的商業銀行隨時可能破產。
持續不斷的歐元危機和1982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有共通之處。當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錢給負債累累的國家,挽救全球銀行體系;債務違約得以避免,但代價卻是曠日持久的經濟低迷。拉美國家失去了寶貴的十年時光。
今天的德國扮演了當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角色。當然環境不同,但效果一致。債權國把調整的一切負擔一股腦推卸給債務國,逃避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。
歐元危機綜合了銀行及主權債務問題,還有因經濟表現落差造成的歐元區國際收支失衡。當局根本不了解這場危機的複雜性,更遑論拿出解決方案。因此他們試圖爭取時間。
這種方法往往能夠奏效。一旦金融恐慌消退,當局的干預行為就可以實現利潤。可這次不同,因為財政問題還伴隨著政治解體的過程。
歐盟創立時曾是開放社會的化身——平等的國家自願加入,為了實現共同的利益而放棄部分主權。但歐元危機徹底改變了歐盟的性質,將成員國區隔為兩大類——債權人和債務人——而且由債權人說了算。
身為最強債權國的德國已經掌握了霸權。從債務國的融資成本就可看出,他們如何被迫為政府融資支付巨額的風險溢價。更有甚者,德國央行(Bundesbank)仍然死抱住從德國慘痛的通膨經歷中總結出來的過時的貨幣學說。因此它只承認通膨會威脅穩定,卻忽視今天造成實質威脅的通貨緊縮。此外,德國堅持要求債務國緊縮很容易適得其反,導致國內生產總值下降的同時,負債率也飆升。
將歐洲二元化很危險。人力和財力資源都將被吸引到核心國家,導致外圍國家經濟長期低迷,引發了外圍國家的強烈不滿。
歐洲的悲劇不是因為邪惡的陰謀,而是缺乏一以貫之的政策。
最大的債權國德國掌握發言權,但卻拒絕負擔額外的債務;結果白白錯過每一次解決危機的機會。危機已經從希臘蔓延到其他赤字國家,最終就連歐元的生存都受到了威脅。因為歐元解體會造成巨額損失,德國總是採取最保守的措施防止歐元垮掉。
最近,德國總理梅克爾(Angela Merkel)表態支持歐洲央行行長馬里奧·德拉吉,孤立了德意志聯邦銀行行長魏德曼。這意味著歐洲央行能為提交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、歐洲央行和歐洲委員會這三駕馬車共同監管的財政緊縮計劃的國家,設定借貸成本上限。這種做法可以挽救歐元,但同時也朝著將歐洲永久劃分為債權國和債務國邁近了一步。
債務國一方遲早會拒絕接受兩元化的歐洲。歐元分崩離析會徹底破壞歐盟共同市場,只剩下兩大陣營的相互敵視和不信任,從而致使歐洲比歐盟成立以前的情況還要糟糕。分崩離析的時間越長,最終的結果就愈糟。因此現在是時候考慮就在不久前還根本無法想像的選擇。
依我判斷,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說服德國在帶頭創建分擔責任的政治聯盟,和離開歐元區之間,做出選擇。
因為所有累積債務無一例外地採用歐元計價,所以貨幣聯盟由誰來領導效果會截然不同。德國離開會造成歐元貶值,債務國的競爭力就會逐漸恢復;它們的實際債務將會減少,而且因為控制著歐洲央行,它們違約的風險將會解除,而且它們的借貸成本將下降到和英國差不多。
反之,債權國以歐元計價的投資和債權將會遭受虧損,同時還要面對來自歐元區其他成員國的激烈競爭。債權國損失的大小將取決於歐元貶值的程度,它們的切身利益會促使它們限制歐元的貶值。
最終的結果,將會實現凱恩斯的夢想,建立債權和債務國共擔維穩責任的國際貨幣制度。這樣歐洲就能躲過迫在眉睫的經濟衰退。
如果德國選擇充當一位仁慈的霸主,那麼它可以付出較小的代價取得相同的結果。其中應當包括落實擬議中的歐洲銀行聯盟;成立減債基金為債權國和債務國創造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,以及最終將所有債務轉換成歐元債券的形式。此外還要設定(實質)國內生產總值5%的成長目標,這樣歐洲就可以通過經濟增長擺脫過度負債的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