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聯邦準備理事會(Fed)不忙著打1970年代形勢的仗,那麼美國擺脫這次的經濟蕭條可能要快上許多。

不幸的是,看來未來許多年,美國還是得沉溺在低成長及高失業的經濟裡。然而有一種方法,可以讓美國走出這種困境,那就是一反35年來的傳統觀點,不要再以為通貨膨脹在各方面都不利於經濟。

真象是,目前的美國經濟需要多一點的通貨膨脹,而非少一些。這雖有違常理,但是美國一味執行低通貨膨脹政策,卻只落得陷入了蕭條。

許多--不是全部--美國的決策官員了解這一點,但卻缺乏執行的勇氣,只因為憂心政治性反彈。他們的憂心是對的,因為美國深深受制於反對勢力,經濟困境也因而遭到無謂的延續。

政治人物不斷要求Fed停止致力於經濟復甦,他們聲稱通貨膨脹可能因而爆發且失控,卻疏於注意眼前最急迫的失業問題

然而,近來已開始有更多傳言指出,通貨膨脹是一種解決方案,而非是一種問題。芝加哥Fed銀行總裁伊文斯(Charles Evans)周一談到現在要打1970年代對抗通貨膨脹鬼魅的仗,是危險的,他擔憂的是重蹈1930年代的錯誤。

他的說法一點不錯。今日的美國困境較像是1930年代的蕭條,而非類似1970年代停滯性通貨膨脹。

美國目前最嚴重的經濟擔憂,是商品與勞務缺少需求。上半年,失業率逾9%,而經濟成長卻僅0.8%,  這種經濟規模較潛在實力少了約1兆美元。這是人力與潛力的鉅額浪費,其造成的社會成本遠高過幾個百分點的通貨膨脹所帶來的衝擊。

美國需要的是銷售上升,如此企業才有理由徵人並投資未來。但是今日消費者支出已經遠高過合理的預期,因而企業擔憂銷售恐仍將疲弱,也就無意擴大業務。

是什麼抑制了需求?就是收入成長疲弱,及高額的個人、企業與銀行的負債。在1990與2000年代,是充裕的信用,協助點燃了經濟成長。今日則是負債的重擔,扼殺了經濟,不只美國,歐洲亦然。

在美國,總負債金額已由1979年國內生產毛額(GDP)的150%上升到了2009年的367%,達50兆美元。個人負債為13.3兆美元,或個人年收入的102%。數百萬名屋主欠債金額已超過其房價。

在如此重擔下,經濟已難以成長。為了避免停滯性通貨膨脹,這個問題必須處理,但是該如何處理?有三種方式可處理債務重擔:1.即透過破產或其他方式,減記負債。2.靠經濟成長,走出負債。3.藉由通貨膨脹,讓債務人用貶值的美元償還債務。

破產仍是最佳選擇,但是今日問題之大,讓法律與金融體系已無法快速減記負債。加速法拍案件,只會導致悲劇性錯誤,機器人簽准醜聞便已加以證實。

靠著經濟成長擺脫債務,應最為理想。如果十年內,收入能夠加倍,那麼債務負擔當能解決。但是這根本是空中樓閣,因為過去十年,一般家庭收入幾乎未見成長,而未來十年展望,悲觀一如往常。

這使得通貨膨脹成了壞處最少的選項。說明白點,美國需要的是,所有物價暫時全面性上漲,尤其是薪資與房價。這並非辛巴威式超級通貨膨脹。只是無需壓抑通貨膨脹於2%,就讓其上升至3%或4%,甚至到6%一段時間。

就連Fed主席伯南克也同意,高一點的通貨膨脹可能是一件好事。至少,1999年的伯南克便如此認為。那時,伯南克猶是一位學者,建議日本如何走出失落的十年。他當時建議日本央行,正式採用3%至4%的通貨膨脹目標範圍,並維持若干年。

然而,今日的伯南克,無論在Fed內外,均遭受到沉重的政治壓力。伯南克甚至拒絕了自已當初敦促日本的做法:「放棄過度謹慎態度及對批評的防禦式回應。」

如果他採用了3%至4%的通貨膨脹目標,必將遭到來自四面八方的火力攻擊,更別說6%了。民眾相信溫和上升的通貨膨脹,無異是經濟自殺。

但是記錄卻顯示,低通貨膨脹政策並非經濟的良藥,也沒有證據顯示,小幅上升的目標會造成傷害。

由1950年至1980年,當時決策官員還不太擔憂通貨膨脹率,通貨膨脹平均為4%,實質經濟成長每年平均則為3.6%,失業率平均為5.2%。但是自從決策官員讓通貨膨脹變成唯一的擔憂,他們將平均通貨膨脹率壓低至3%,代價卻是,實質成長率降到2.7%,平均失業率則上升到了6.4%。

而且低通貨膨脹期間,恰好與債務爆炸,經濟金融化造成的危機,及成長減緩的時間一致。

有關通貨膨脹的錯誤教育,導致了一種獨特的情況:美國歷史上首度出現了一種民粹行為,即要求低通貨膨脹,又希望幣值穩定。

茶黨與佔領華爾街行動的示威者,可能不經意接受了1%的利率,卻忘了通貨膨脹的贏家與輸家的分界線,正是沿著階級線劃分,許多債務人因溫和通貨膨脹而獲利,付出代價的則是少數的債權人。

此刻,Fed與其他領導人實在無需過度擔憂。因為與9%失業率帶來的痛苦相較,3%或4%的通貨膨脹幾乎不致造成任何傷害。

(關鍵字:美國通貨膨脹通貨)

FROM:鉅亨網http://news.cnyes.com/content/20111021/KDZTR6IJXK4E8.shtml

 

arrow
arrow

    康和期貨女王思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